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为德之本!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1778个字。
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是世代孩童启蒙教育的主要教材。
由于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伦理关系,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从人伦亲情中,导引出孝治的观念,更是把孝道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孝经》所描绘的家国一体,孝治天下的美好图景,是天下人心的大愿望。家道兴旺,单位、团体甚至国家才会变得更好。下面,摘录《孝经》中深深影响着后世子孙的八句训言,学习其中的孝道和智慧。
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二、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译文】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译文】位居高官的人不骄傲,才能不危险;懂得节制、把握好度,才能在水满以后不流出。
四、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译文】孝子在对待父母的时候,日常生活时保持恭敬,父母养老时让他们心情愉快,父母生病时真心为他们担忧,父母去世要有孝子的哀伤之态,祭祀的时候按照礼法来行事。
五、礼者,敬而已矣。
【译文】所谓礼,就是一种恭敬的态度罢了。如果认为礼就是一套仪式,内心并不恭敬,这样的人就算行礼,也是无礼之人。
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君子奉事君主,做事就要考虑如何竭尽全力,事后就要考虑有没有过错怎样弥补,奉行顺从君主美好的言行,纠正制止君主的错误举动,所以君臣上下的关系亲密。
七、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译文】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和同胞,而去爱外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的父母、亲人和同胞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
八、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译文】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