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二林兰英
(图片来自网络)
一、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1918年2月7日,在闽中莆田城厢下务巷御史大夫第的最后一进院子里,莆田城被称为“九牧林家”、“妈祖后人”的名门望族——林氏家族中,诞生了一个女婴。新生命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大家族带来欢笑,因为这是一个“婶娘仔鬼”(当地方言,意指女孩)。在这里,男性后代,是传宗接代的必要因素,也是光宗耀祖的先决条件。而女婴的祖父、与另外三个兄弟共同经营着“东源”号酱油行的林竹庭,对此更是尤为失望,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儿子的后代。尽管如此,他还是履行了祖父的职责,为女婴起名为“兰英”。
林兰英的父亲林剑华,当时只有十八岁,还在上海大学文学系读书;林兰英的母亲周水仙,是个传统大家庭里典型的贤妻良母。在那个家庭里,头胎生下女孩,被认为是“无用”的表现,周水仙也因此一直自责,直到她生下了儿子林文豪。在此之后,她先后生下过四个女儿,有的刚出生便夭折了,有的在缺少温情的家庭中早早去世,还有的幼年时便被送到乡下当童养媳(即使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也逃脱不了当童养媳的命运,因为大户人家更不愿意养“赔钱货”)。
只有长女林兰英,留在林家长大了,因为她从小便很“能干”。从四岁起,林兰英便开始承担家务;五岁开始,林兰英要负责一大家人做饭,要拖着一米多高的大扫把参加家庭轮流清扫庭院的任务,要无时无刻不把弟弟背在背上照看着,还要忍受来自伯母的刁难。倔强的小兰英不理会伯母的刁难时,伯母便会向她的母亲告状。碍于面子,母亲只好把兰英痛打一顿。尽管如此,兰英依然很倔强地不掉一滴眼泪。
六岁那年,林兰英得了天花。这场病虽然没有夺走她的生命,却让她的脸上留下了永远的瘢痕。也就是在病中,她看到了放学归来的小学生们,萌生了去读书的念头。当小兰英病愈后,终于鼓起勇气向母亲提出去上小学的请求时,母亲却大为光火,认为女孩读书简直是痴人说梦,因为林家从来没有女孩读过书。兰英去找祖父,她哭着请求祖父同意她上学。看到一向倔强的兰英痛哭流涕的样子,祖父心软了,虽然兰英是个女孩,可在这一众孙辈中,数她最懂事讨巧,祖父也很是喜欢她。兰英终于争取到了祖父的支持,可是母亲那一关依旧过不了:“你看看这院里院外,哪一家有女孩子去读书?小婶娘仔鬼想摘天上月,想都别想!”
林兰英从小就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气。她把自己反锁在柴草间里,任凭家人怎样呼喊砸门,也只是趴在草堆上嘤嘤地哭;吃饭时,也不肯出来,整整绝食了两天。这个大家庭里的人都被兰英的抗争打动了,全家人一起劝周水仙:就让兰英去上学吧!就这样,1924年秋天,六岁的林兰英,终于争取到了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到距家百米左右的砺青小学就读。
二、奋发图强的求学之路
砺青小学,是莆田第一所允许男女生同校的新式学堂。这所学校的教师基本都是留日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除了传授给学生各个学科的知识,更是把自由民主的新式思想传播给了学生。在该校就读的叶壶兰、蒋淑兰、周惠兰成为了莆田地区最早的女学生。砺青小学的学生还是辛亥革命后莆田最早剪掉发辫的开路先锋。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童年的林兰英渐渐成长了起来。她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更是培养了对新世界、新生活的向往。1930年夏天,成绩优异的林兰英由砺青小学校长彭介之举荐,免试升入砺青中学就读。
在砺青中学就读的三年,林兰英依然刻苦。由于当年母亲同意她去读书的条件是回家后必须承担所有家务,她的作业只有到了午夜时分才能做,这也使得她养成了一生都睡眠很少的习惯。1933年,林兰英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考取了莆田当地最好的高中——省立莆田中学(今莆田一中)。当时,她是全年级唯一的女学生。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然爆发,抗日的热潮也在莆田兴起,这其中以莆田中学学生自发成立的“抗日十人团”最为活跃。然而,就在林兰英入学的那年夏天,学生抗日活动遭到当局的镇压,学校里一片萧索的氛围。但这丝毫不影响林兰英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这一阶段,她感受到了自己对数理化的无穷兴趣。她过人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以及极度旺盛的求知欲,使得她的成绩达到了男生们望尘莫及的高度。
然而高一下学期时,莆田中学的学生抗日运动愈演愈烈,一向沉默寡言、一心只想用功读书的林兰英对这种学习环境甚为苦恼。认真考虑后,她决定转学,到了一所风格较为温和的教会学校——咸益女子中学(今莆田市第九中学)就读。
在咸益中学就读期间,林兰英的才华崭露头角。高二下学期时,学校聘请了一位外国老师讲授几何,可他的中文水平实在太低,学生们难以理解。林兰英自告奋勇,给这位老师当起了翻译。从此,她在学校里得到了一个绰号——“师姑”,这是当地对未婚女教师的尊称。
1936年,十八岁的林兰英高中毕业了。在那个年代,家长把女孩子送去读中学,很大一部分是希望能让女儿嫁个大户人家当少奶奶。而对于林家来说,林兰英的出类拔萃让她成了莆田城里人们赞不绝口的才女,也成为了林家的荣耀。所以,当林兰英提出要考大学时,已没有家人再提出反对。于是,林兰英报考了位于福州的福建私立协和大学。这所大学在当时与北京的燕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浙江的沪江大学等高等学府齐名,都是基督教会在中国开办的私立学校。林兰英考上了协大物理系,成为了莆田地区第一位女大学生,也因此被誉为“莆田第一位女状元”。
但是,荣誉并没有让这个一向冷静的女孩飘飘然。一进入大学,林兰英就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不断攀登学术的高峰,扎实的学术基础必不可少。沉浸在学术世界中的林兰英,并不热衷于学校的各种活动,在众多社团中也只参加学术性极强的“数理学社”。当时的协和大学与美国的纽约大学挂钩,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由纽约大学颁发的文凭,也可不必考试直接到纽约大学深造。而林兰英心中的信念,也是到西方国家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更好地报效祖国。
1938年,日军开始轰炸福州,“躲炸弹”成为了协大学生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后来,为了保证学校的安全,协大不得不搬迁到了位于闽北山区的邵武。在战乱与动荡中,林兰英努力使自己保持平静的心态,很快调整好了学习状态。她在图书馆可以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被同学们戏称为“雕塑”。
而就在此时,许多来自莆田的老乡逃避战乱也来到了邵武。在听老乡们讲述了在战争中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苦难之后,林兰英被震撼了。她立志要学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造出最先进的武器,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也就是在这期间,她加入了早期的地下党组织。
三、负笈海外,勇攀高峰
1940年,林兰英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她是该校所有中国籍教师中唯一的女助教。然而,在任助教期间,她却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作为物理系的助教,她讲的课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对学生亲切温和,深受师生喜爱。可是就在第二年协大续聘的时候,负责聘用事宜的一位教授却决定聘请外来的教师。物理系的黄玉树教授听闻此事,甚为林兰英感到不平。他亲自去质问协大校长林景润为何不聘用林兰英。林景润对此大为震惊,立刻亲自签发了聘用林兰英的聘书。
林兰英当了四年的助教,与她同时毕业留校的助教都已当上讲师,而理由竟然是荒诞的“因为你不信基督教”!林兰英被刺痛了,但那种执拗的劲头又上来了,去美国留学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终于她下定了决心,要负笈海外。
1948年8月9日,林兰英挥别家人,怀揣着宾夕法尼亚大学迪金森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开往美国旧金山的轮船。开学第一天,林兰英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她居然听不懂当地口语!一向不服输的她,从此开始每天与宿舍的门房老太太聊天一小时。在这每天的日常聊天中,林兰英不仅攻克了语言关,也更深刻地了解了美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规定,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掌握除英语以外的另一门外语(不包括汉语)。林兰英从头开始学法语,两年后成为了学校两个法语班里法语最流利的学生。
1949年,林兰英前往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继续学业,主攻固体物理的研究。1955年6月,林兰英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宾大建校115年历史上第一个的中国女博士。之后,在导师罗思先生的举荐下,林兰英成为了美国半导体研究与制造业的领头羊——位于纽约的索菲尼亚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同年,针对公司在硅单晶制造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她创新性地设计了籽晶保护罩,使公司成功拉制出第一根硅单晶。后来,林兰英又为公司解决了硅和锗的欧姆接触问题,申报了两项专利,接二连三地发表论文,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新星。
四、不忘故园,报效祖国
1956年,婉拒了索菲尼亚公司的一再挽留,林兰英回国了。回到祖国的第一天,她就接到了中央打来的电话,为她安排好了在中科院应用物理所的工作。
在应用物理所,林兰英的目标是:拉制出属于中国的第一根硅单晶!
可是,新中国百废待兴,制取硅单晶最需要的保护气——氩气更是稀缺,这种气体国内不能生产,又被列在国外的禁运名单上。最终,林兰英想出了抽真空的方法,并且把她在美国发明的籽晶保护罩运用到了制造过程中。1958年,应用物理所拉制出了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1961年,在林兰英的领导下,开门式硅单晶炉研制成功。她又把目光投向了硅外延材料的研制。这是一种具有两层硅单晶结构的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硅单晶的基础上,她又一次成功了。这种硅外延材料制作的一些新型硅器件,使得军用雷达、电台、遥感测量仪器等更为精确可靠。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材料在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林兰英也因此成为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唯一的女性。
终身未婚的林兰英,生活的轨迹基本就是在家和单位之间,全身心投入到了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当中。在之后的科研生涯中,她又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片单异质结SOI外延材料、第一根GAP半晶、第一片双异质结SOI外延材料,为我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负责研制的高纯度汽相和液相外延材料达到国际先水平。她先后四次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8年获霍英东成就奖。
1999年,她又投入到了研制砷化镓的工作中去。在她的支持和努力下,2000年,中科镓英公司成立了,这是中国第一个把砷化镓的生产产业化的公司。
晚年的林兰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上。包括吴德馨、王占元两位院士在内的大批优秀科研工作者,都曾受到林兰英的悉心教导。
2003年3月4日下午1时36分,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太空材料之母”的林兰英院士与世长辞,享年85岁。
备注:本文章转自微信公共号(女科学家棒棒哒)对于文章里对科学家林兰英家庭情况的描述已经向莆田宗长林春德求证基本属实!才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