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九牧传芳

九牧林氏家族简介

时间:2016/12/14 16:31:50  作者:林春德  来源:安徽皖桐林氏宗亲网  查看:1698  评论:0
内容摘要:九牧林家族简介福建省莆田市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山川壮丽、人杰地灵,素以“文献名邦”遐迩闻名;同时,又是闽中望族九牧林家族的发祥地。西晋末年,中州板荡,先祖林禄扈从瑯玡王司马睿渡江,东晋太宁三年(325)奉敕守晋安郡,被尊为入闽始祖。晋安禄公十世孙茂,隋开皇三年(583)定居莆田北螺...

九牧林家族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山川壮丽、人杰地灵,素以“文献名邦”遐迩闻名;同时,又是闽中望族九牧林家族的发祥地。西晋末年,中州板荡,先祖林禄扈从瑯玡王司马睿渡江,东晋太宁三年(325)奉敕守晋安郡,被尊为入闽始祖。晋安禄公十世孙茂,隋开皇三年(583)定居莆田北螺村(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峰村),子孙遂成名阀。十五世孙万宠,唐开元年间行高平太守,子三:长韬,官礼部侍郎;次披,官太子府詹事;幼昌,隐不仕。披公字茂则,晋安郡王禄公第十六世孙,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天宝十一年(752)明经擢第,署临汀令,授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披公配郑氏、陈氏,俱赠南安县太君,侧朱氏。披公秉承先祖家风,志尚高洁、勤政惠民,且以诗礼传家。其子买下里人陈暄地筑“澄渚书堂”,旧号“读书草堂”,为父子兄弟游息私学,开莆田教育之先河。披公娶郑氏夫人,生葦、藻、著、荐、曄五子;续娶陈氏,生蕴、蒙、邁三子;再娶朱氏,生蔇。九兄弟于唐未先后登第,累官刺史。号称“九牧”。即:林葦,官端州刺史;林藻,官容州刺史;林著,官横州刺史;林荐,官韶州刺史;林曄,官通州刺史;林蕴,官邵州刺史;林蒙,官循州刺史;林邁,官雷州刺史;林蔇,官福唐刺史。

莆田九牧家族自唐代披公肇基迄今,已历一千二百多年,约传四十代,后裔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台湾等地及东南亚国家,总人口超过500万,成为中华林氏人数最多的一支巨族。莆田九牧林历代科甲鼎盛,俊彦辈出,人文璀璨,蕃衍四海,远播五洲。

               九牧林故居简介

 莆田九牧林家族祖居发祥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古属澄渚),为九牧之父林披及其夫人、子女的安居地。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七载:“(林披第六子)林蕴自北螺村移居于此,立卷就乡人陈暄市地,因改‘陈’为‘澄’。……莆未塍海时,潮至此,故曰‘渚’。”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林披69岁卒于家。后与兄林韬、弟林昌同葬于澄渚后垄之原,穴名“三台拱曜”。唐宝历元年(825),嗣皇帝以孝治为大,诏内外长更追显前门,赠林披为睦州刺史。唐大顺年间,林葦四世孙林可征迁入郡城;五世孙林永卜居前埭(今镇海街道英龙社区)后,九牧林祖居地遂改为九牧长房林葦派下奉祀披公之墓祠。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重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韬、披、昌三房后裔合力重修,追祀万宠,合祀韬、昌,今大门前立有清代重修祖祠碑石。祠历经千年沧桑,至“文革”期间已濒临圮坏。1986年,乌石族人与莆田林氏热心人士发起重修,至1990年,祖祠与里社基本修复。

今祖祠面宽五间,祠门上方石额题名为“九牧祖祠”,据考为明成化进古、著名书法家周瑛书题。左右两旁悬嵌堂联:“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传世堂联:“世业托三山,叶茂于今传奕叶;宗祠开九牧,云礽从古肇梯云。”原有明代林茂达撰祠楹联:“派分九牧大宗,忠孝文章深启佑;祠占乌山正脉,衣冠科第世联绵。”堂上左右高悬匾额为“澄溪毓庆”、“枌榆溯本”。堂正中供奉林万宠、林韬、林披、林昌及九牧昆仲列祖画像。祠内保存唐端州刺史林葦书写的“乌山”、“种槐”橢圆形石碑一方;末尾镌刻五言诗一首:“乌石开灵境,白云护草庐。径中松菊在,解祖赋归欤。”祖祠还保存一方唐代大石砚,砚长91公分,宽54公分,形制独特,造型古扑。据宋代李俊甫《莆阳比事》载,蕴藻兄弟以独孤及《新学碑》“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铭砚泉石,刻志业文”。晋江名士欧阳詹自泉山诣莆,初与藻蕴肄业于灵岩精庐(今广化寺内),后于福平山筑“福平书堂”,此砚为他们共用之文房四宝之一。祠大门前有坪,坪前有一口古井,泉水清冽可人,井台下掘有“螃蟹迎湫”墨池一方,井旁石壁上嵌存一块青石,上书“砚泉”二字,署款为“端州”。井旁尚存一个宋代纪年石盂。乌石诗碑、唐代石砚、摩崖石刻三者珠联璧合,为九牧林家族诗礼传家遗存的珍稀文物。

 林氏《联桂族范》简介

 《联桂族范》为明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林俊所撰立,其子林达书篆,原存于莆田林氏宗祠中,今移至莆田市文管会碑园。《联桂族范》碑高133公分,宽72公分。碑文以篆体书写,文后跋以小字隶书。跋文为:“开先祠成,先太保云庄(林俊字云庄)公作为族范,岁时祭祀俾读之以嘉惠族人。旧书屏间,岁文而坏,达谨以篆体用勒诸石,垂久远云。嘉靖丙申(1536)春二月望 男 达谨志。”

 林氏《联桂族范》全文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谨。事君必忠敬,居官必廉慎,乡里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近声色,毋溺货利,毋亲丧不葬,细行不谨。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刁诈,饮博斗讼;毋坏名丧节,灾已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病疾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毋忽。

录自《钦定四库全书.见素集》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家范》全文

吾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嫡妾有分。子弟有学,贫难相救,昬丧相助,各治一业。毋干外事,毋好游逸,毋学赌博,毋近声色,毋涉势利,毋信妇言,毋及人过,立志必希文,为学必仲晦。居官必阅道,处乡党必彦方,自期妇女必贞洁,必勤俭,必绝淫妬,臣不事二君,女不嫁二夫,以共绵忠孝之泽。敬之,戒之,毋忽。

录自《钦定四库全书.见素集》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九牧林家族代表人物简介

 九牧林家族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官宦世家,自隋朝至今,延绵千年而不衰。林玄泰、林万宠、林披均以仁厚育人;林葦、林藻、林蕴俱为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评论家。海上和平女神妈祖乃林蕴七世祖,其 “立德、大爱、行善”精神的形成乃是九牧家族几代人的潜移默化。至明代,林俊归纳总结家族兴盛缘由,撰写了遐迩闻名的《联桂族范》。

林俊,字待用,号见素,晚号云庄。明景泰三年(1452)生,成化十三年(1477)乡试考取举人,次年,入京应试,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员外郎。因弹劾宠侍梁芳僧继老,上《扶植国本疏》,受廷杖,下死狱,出贬姚州别驾,直声满天下。孝宗皇帝登基后,擢为云南按察使、湖广按察使,弘治十三年,为南京右佥都御史。正德四年,擢四川巡抚,两年后辞官返乡。嘉靖朝,升工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靖二年乞退。林俊重视家乡教育事业和家庭风气形成,回莆后亲撰族范,让家族后代严格遵守。嘉靖六年(1527)林俊卒于家,享年75岁,著有《见素集》等。其子林达,字志道,号愧吾,明正德九年进士及第,官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工箓隶,擅诗文。为族范篆书勒石。

 林氏《联桂族范》注释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

 注释族范首句,点出营造和谐家庭的基本原则。父亲慈祥,方可要求子女尽孝。兄长友善,必然使弟妹恭敬;丈夫品行端正,才能促进夫妻关系和顺。家有法度,上行下效,理势必然,家族方能兴旺。

 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

 注释古代以礼、义、廉、耻为治国的四纲,因称“四维”。《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士农工商,古代四民称谓。《毂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何休注:“士民,学习道艺者。《汉书.食货志》上篇:“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守,把持。《诗.大雅》:“能持盈守成。”

 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谨。

 注释提出家族成员修身养性的方法步骤。气,我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万物的物质。《易》:“精气为物”。疏:“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东汉王充《论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朱熹提出:“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厚,宽厚不克薄的意思。事,从事、治事。公,公平、公正。心,在这里也是一种哲学范畴,指人的意识。南宋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王守仁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用,使用、任用,包括用脑、用笔、用人。俭,节省;俭约。白居易提出:“量入俭用,亦可自给。”学,效;习,求关知识技能。《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动,指人的举止、行动。《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即是正,平时容貌端整,言不妄发;立朝正色,严肃不苟。言,指谈论发言。林俊认为言语是表达人心意的声音,闻其言,即知其用心之所在。谨,慎重小心的意思。《淮南子.人间训》:“圣人谨小慎微,动不失时。”

 事君必忠敬,居官必廉慎,乡里必和平。

 注释

指出人生处于三种境遇中应持有的道德底线。

 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近声色,毋溺货利,毋亲丧不葬,细行不谨。

 注释处世贵在知人,友善朋友,如他山之石,互相切磋,励我以道义,博我以学问,此为人生乐事也;非正当或不明来路的财物千万不可索取,人生在世,贪心不足,得到的越多,心里的黑洞就越大,贪求往往会导致灾祸。毋近声色,声色指歌舞与女色。毋溺货利,溺,沉湎无节制曰溺。《礼记.乐记》:“奸声以滥,溺而不止。”“亲丧不葬”指古代因生活贫困导致死亡,无力举葬的亲属。遇到这种现象,应当出手相助而没有尽到自已能力,那就是细行不谨了。

 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

 注释上句谓古代妇女足不出户,眼光短浅,因而言语多带偏见,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凡此轻视妇女观点当今不应汲取。下句谓对人的错误过失不应当去议论,以免助长轻佻不厚道的风气。此句如果用“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态度去理解则是对的。

 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刁诈,饮博斗讼;毋坏名丧节,灾已辱先。

 注释族范进一步强化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不要见到比自已聪明有才华的人就排斥诽谤,甚至伤害别人利益;不要自以为在政府部门办事就趾高气扬,拉帮结派,以致招灾惹祸;不要心术不正,或奸淫、或盗窃、或刁钻、或欺诈,或养成酗酒、赌博、斗殴、喜欢打官司的俗气。引火烧了自身,也辱没了祖先。

 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病疾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毋忽。

    注释能自觉遵从的人,应加以宣扬奖励;这种人如果贫穷患病乃至死亡我们都应该周济他,帮助他渡过难关;相反,对于言行卑劣的,大家都应当规劝他改邪归正,再不改,则应当果断地摒弃他,即便是死后神主牌(魂灵)也不允许放置在宗祠内。请大家共同维护千年以来先祖遗留下来“诗书礼义”“仁德宽厚”之家风。对千年家训一定要心存敬畏,方能时刻牢记,不可忽视。

 

 莆田林氏《族范》是明代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林俊的精心之作。对于一个自隋唐以降,一直孜孜不倦地以学识、仕宦为取向的庞大家族,如何正确规范家族的每一位成员,让全体成员在礼义廉耻的“四维”纲目下,名操其业、各持其职,有困难互相帮助,有错误相互戒律,这是家族走向盈旺的必然基础。从唐代九牧兄弟铭砚励志、刻意业文,积极投身开发莆田经济、文化建设,到宋代海上和平女神妈祖大爱行善、驱邪避恶的品行养成,再到明代“三一教主”林龙江赈灾济困、毁家御倭的慈善行为,无不体现林氏家族良好的家风传承。弘扬九牧家族《族范》,对于构建和睦家庭、营造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九牧第三十八代裔孙林春德敬

     备注:转发必须注明原作者林春德,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皖ICP备88804138号